中信建投證券研究 武超則
“總結下來三件事,第一就是我們看到整個社會矛盾點包括底層勞動力的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在過去是沒有的,這是第一點。比如說結構性失業、比如互聯網在過去十年飛速發展過程中如何兼顧公平和效率、比如說勞動力成本飛速上升,才會有今天工業數字化實質性向前推進發展。我認為很多過去10年信息化和網絡化帶來的問題,要通過未來10年的數字化和智能化來解決?!?/p>
“第二點我們認為很重要的實際上是底層的技術也具備了同樣的條件,因為在3G、4G時代包括在過去的算力、存儲和可靠性的條件下,很多它沒有辦法在生產上(TO B)去支撐產業發展,所以我們只是看到了消費互聯網(TO C)變革,這是第二個觸發條件,就是這一輪底層的技術革命更加契合TO B的產業數字化。這個底層技術包括:5G、云計算、AI、區塊鏈、半導體等,都在2020前后這個節點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p>
“第三個就是我剛剛講的外圍的阻撓以及高科技的競爭,已經成為一個我們當下的一個非常主要的全球矛盾的變化,這樣我們迫切的需要進行自主創新。全球ICT供應鏈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和分工把'效率'做到了極致,但未來更要思考的是如何兼顧'效率'和'安全'?!?/p>
這三個條件是我認為在這個時點我們非常堅定的看好科技板塊,而且是認為未來一段周期內整個A股的投資中最重要的方向,三個非常重要的底層邏輯?!?/p>
以上,是中信建投證券研究所所長、TMT科技首席分析師武超則,6月29日在中信建投證券2021年下半年投資策略展望峰會上,分享的最新精彩觀點。
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產品中心整理了武超則演講的全部內容,分享給各位投資者。
應該說從今年二季度開始,我們對整個科技板塊還是一直保持一個明確看多的態度。
當然最近我們看到比如像半導體等等這些板塊的表現還是非常熱的,大家也就產生了更多的思考,在今年大的宏觀背景下,除了前面比較熱門的像消費新能源板塊,那么往整個下半年去看,最近比較熱的科技有沒有持續性,或者說它是像別的行業一樣的快速的輪動,可能經過去一年華為受制裁以來,我們看到的整個行業的一個長效的邏輯不斷被驗證。今天分享題目叫“從新基建到新應用,數字化革命重塑產業”。
這里面可能我想表達的兩層意思,一個是我們去年比較熱的新基建,當時從底層的信息基礎設施到云計算,以及我們看到的整個的上層的人工智能以及去年疫情下,我們看到整個云化的趨勢也非常明顯,當時提了一個詞叫新基建,大家也各種測算說跟傳統基建的4萬億或者跟每年的鋼鐵水泥的基建的投資相比,新基建的體量到底有多大?
當時我們也做過一些分析,但今年我們最想表達的是整個信息基礎設施的一輪投資,從2019年一直走到現在大概三年時間基本有了落地,但彈性更大的一定是在后邊的應用。我們復盤來看,以5G包括我們前面提到的這些云化的技術為代表,已經到了一個階段性的或者說我們認為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包括今年我們可能看到的5G的用戶可能會超過30%以上的滲透率。
在這個時點,除了2019年、2020年我們主要談的可能是基建的或者說基礎設施投資的資本開支所帶來的投資機會,今年的重點可能要逐步走向應用,這些新基礎設施投下去,新的技術鋪下去,到底未來對應用或者說對商業模式的創新會帶來什么樣的改變?
我這個題目的后半句就回答了問題,我們認為不管是5G也好,云化也好,AI技術也好,在這個時點密集的出現,最終可能會最核心的導向一個結果就是全產業的數字化。
這個可能聽起來很抽象,大家因為首先想到的5G應用可能是覺得要么是vr/ar要么是3D視頻高清直播,要么是工業互聯網等等,可能大家都在想一個具體的場景,到底是車聯網還是什么?
但實際上我們總結下來去看,這一輪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基礎設施的投資或者說新技術的迭代,我認為本質上它是會帶來全行業的一個數字化的過程。而數字化我們認為跟過去10年的網絡化和信息化本質上是不同的,后面我們會稍微展開,而且它對 to b,即產業端的改變,可能影響力或彈性會超過于 c 端的就是消費互聯網的改變,這是我們認為的可能對產業或者說對整個傳統的基建帶來了一個新階段。
全球從信息化、網絡化
進入數字化、智能化
首先第一點我想還是想聊一下,所謂現在這個新的技術發展階段,到底跟過去10年我們看到的以2009年的3G,2013年的4G,包括我們今天看到的移動互聯網的大爆發的這10年相比,已經應該說現在是有非常豐碩的成果,那么2020年到2030年以后去看,它是一個全新的階段。
我們去年做了一個對于數字化的大專題研究,這里面會有幾個非常核心的數字化革命,或者說在這個時點產業數字化大爆發的一個基本的條件。這里面可能包含幾個層面,一個是整個社會矛盾的變化,當然這個社會矛盾可能也包含比如說結構性的失業,我們研究了10年會發現在美國市場也是類似的,他在造就了很多新的就業機會的同時,他可能會消滅更多傳統行業的就業機會。
最典型的我們看到整個ICT行業走向云計算以后,我們看到云計算每多1塊錢的收入,可能傳統的IT和CT行業要少掉5塊錢以上的這樣的收入,而云計算可能多1塊錢的利潤,傳統行業可能會少掉10塊錢的利潤,這個時候你會發現雖然從效率上它是極大的提高了整個行業的效率,但是實際上從就業的角度,你會帶來很多結構性的失業。但這也是我們看到美國社會后期出現的矛盾,包括對于整個的工人的結構性失業,但實際上在中國市場接下來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當然另外核心的驅動力,數字化傳統勞動力實際上還是起到了很強的替代作用。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看到首先實際上出現了整個的社會矛盾的一個變化,進而推動了數字化進一步向下發展。
另外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這里面底層的技術的可行性實際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半導體技術的發展之外,實際上整個的5G和云計算的發展也是底層的基礎上帶來的非常重要的驅動力。
另外人工智能和區塊鏈,這里面我們看到的 AI技術是越來越熱,但它也是經歷了一個從底層的技術積累,慢慢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不是一夜之間忽然冒出來的,甚至今天我們談到的區塊鏈,這兩年我們看到區塊鏈是建立了整個的從科技的底層向上發展的它的信任的基礎,實際上整個線上世界的,包括是整個數據的信任的底層,實際上是區塊鏈它要去搭建的一個東西,也是在這個時間出現。
所以當時我們舉一個例子說,如果沒有區塊鏈,我們的用科技搭起來的世界可能搭一個三層高樓,但當區塊鏈出現,它可能更像水泥或者是鋼筋,它有更進一步的粘合和信任的技術的支撐,可才有可能去搭一個30層甚至100層的高樓,所以這時候這個節點上出現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底層技術的變化。
當然除了這個之外,還會涉及到像人力資本的儲備,包括政策的支持就不再贅述了。在現在這個階段怎么去強調這個東西都不為過,當然還有比如研究的投入,研發的投入。
當前時點堅定看好科技板塊
對中國整個的目前的市場環境來講,我經常舉一個例子,跟2015年的這一輪我們看到的互聯網的革命,或者我們叫 To C 的移動互聯網變化,當前時點有什么最本質的不同?
如果讓我來講,2015年那一輪實際上本質上還是一個互聯網+的過程。我們看到互聯網技術出來以后,實際上對各行各業,尤其是像消費,像傳統的商業帶來了一個很快的線上化的過程,實際上它對傳統行業很多時候確實是起到了替代,甚至是摧毀的作用。
我們看到O2O的發展實際上對整個線下的商業的沖擊還是非常大的,但走到今天,我們認為最核心的接下來可能最重要的實際上它是一個產業+的過程。傳統行業實際上比5年前或者6年前,更加需要科技的賦能,所以我們這次反復的講是產業+就是把產業放在前面。
這里面很多背景,包括我前面提到的社會矛盾的變化,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還有最重要的實際上是我們看到的整個的公司,或者我們叫需求更新、供給的不匹配??赡苷f起來比較拗口,去年有一個詞叫做需求側改革,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按照傳統的商業模式,而是需求決定了供給。但是反過來我們現在看到新技術下的推動,很多時候是供給決定的需求,而不是說因為我有這個需求,我再去做這個東西。
這個時候我舉個例子,比如說像電影行業非常典型,我有好的內容我才會去消費,而沒有好的內容可能就不會消費,它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需求決定供給。
包括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潮流玩具,包括我們看到一些新業態劇本殺等等。什么叫新消費,本質上它是有供給更好的、更高階的內容,或者說包括我們現在看到的醫美等等,它是很多程度從新的需求的角度來或者叫供給的角度來挖掘需求的,這是我們看到的,整個社會矛盾也在發生變化。
這是一個人口紅利,或者說所謂的精神需求的上升,帶來了對科技的新需求。
但更重要的是,當下大家可能需要理解的就是的所謂高新科技,沒有辦法通過單純的過去幾十年的技術引進的方式來獲取,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是無比迫切的需要進行自主的改革創新的,這也是在目前這個階段,大家要去理解科技行業的長期和投資邏輯必須要搞清楚的幾個問題。
總結下來三件事,第一就是整個行業或者說我們看到整個社會矛盾的包括底層勞動力的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在過去10年是沒有的,這是第一點。比如說工業互聯網,有這樣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才會實質性向前推進發展。
第二點我們認為很重要的實際上是底層的技術也具備了同樣的條件,因為在3G、4G包括在過去的算力和可靠性的條件下,很多它沒有辦法在生產上去支撐產業發展,所以我們只是看到了消費互聯網變革,這是第二個觸發條件,就是底層的技術革命更加契合TO B的產業數字化。
第三個就是我剛剛講的外圍的阻撓以及高科技的競爭,已經成為一個我們當下的一個非常主要的全球矛盾下的變化,這樣我們迫切的需要進行自主創新。
這三個條件是我認為在這個時點我們非常堅定的看好科技板塊,而且是認為未來一段周期內整個A股的投資中最重要的方向,三個非常重要的底層邏輯。
5G應用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TMT產業鏈的最重要的投資機會
就是從終端走向云端
因為傳統意義上我們談到的 TMT可能包含4個行業,包括通信、電子、計算機、傳媒互聯網。但說實話現在用這樣的分類方式,是比較偏頗的,實際上是很早的90年代以后的分法??赡茏詈唵蔚囊粋€產業邏輯,我習慣還是從“端管云”或者“云管端”這樣的一個角度來去分析。
首先整個的通信,它更多的實際上承擔了整個行業的網絡或者說管道的作用。我們要回答一個問題,每一輪的技術革命從2G、3G、4G到今天的5G甚至未來的6G,它的驅動力到底是先從終端開始,還是先從網絡開始,還是從應用的需求開始?事實上,科技發展它的一個客觀規律是首先要有硬件的突破,這個硬件我們指的是終端,這是非常清晰的。
比如說06、07年我們先看到了整個iPhone就是3G手機的出現,然后再往后延伸,在09年左右開始有了網絡的出現,然后到12、13年開始有新的互聯網的應用出現。
這里面我們想看的一點,就是整個的網絡的升級實際上是跟硬件的突破基本上是同時在發生的,但是這里面再往后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是我們認為叫終端的普及,整個終端的或者叫智能終端滲透率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為什么這樣講?
從去年到現在整個市場有一種聲音,5G的發展是不達預期的,這可能是一個偽命題?;蛘呓酉聛砩踔撩绹?space X很快就會有6G計劃,可能5G是一個比較尷尬的過渡階段的網絡,這個說法還是有一定的問題。
核心原因是2019年6月份我們商用的5G以來,中國現在是目前全球5G的絕對終端用戶數保有量最大的國家之一,這里面正常來講,每一個新的底層的終端的迭代到后面應用的爆發,它都會有一個滲透率提升的過程,這是非常重要的。并不是說我的應用是一蹴而就的,說我有了終端,有了5G,我很快就開始有爆款的應用出來。因為歷史上我們看不管是3G還是4G,3G在09年就商用,但真正的3G的爆款的應用在12年才出現,大概花了三年的時間。
4G在2013年就商用了,真正意義上的視頻,比如說短視頻行業像抖音和快手的爆發,一直到2016年-2017年才出來,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它是必須要有一個終端用戶滲透率提升的過程,才會有大量的真正意義上的內容開發者,或者我們叫CP和SP,就是做內容,或者說做應用服務的人才,愿意到里面去做上層的新應用。
我們看今天的5G是一樣的,就是2020年非常特殊的一年,本來我們看到的整個終端用戶應該迅速提升的時候產生了疫情,疫情的同時又產生了貿易摩擦,各大手機廠商的出貨量或者是供貨可能都出現了芯片的短缺。
在這個時候,我們看到從2021年逐步整個終端的滲透率才開始提上來,當然我們理解的5G的終端肯定不是僅僅是手機,我記得我在2年前就在強調,5G的新終端這張圖我是從來沒有換過的,包含穿戴設備,包含汽車,包含智能家居,包含智能手機,所以2021年,整個終端最大的變化不是手機的結構性變化,除了這個之外,整個家庭端的所有的設備的智能化水平在迅速地提升,最近大家可能很多人去炒智能控制器,包括物聯網模組,我們意識到物聯網的終端在迅速的起來。但是大家知道按照Gartner的數據,今年全球物聯網的連接數大概就是1000億,什么概念?就相當于我們過去手機的幾十億這樣的一個數量級提升了10倍以上。
所以,智能控制器行業的業績好只是結果,核心是整個家庭端的或者說家居的智能化需求在提升。最典型的音箱要獨立上網,以前我們可能是藍牙的,電視要獨立上網,掃地機器人要遠程控制,攝像頭要控制,這里面像控制器過去是價值量比較低的這樣的一個中間環節,它可能需要里面疊加的模塊越來越多,它需要有通信模組,它也需要有更多的控制功能。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整個終端的智能化水平提升所帶來的對上游產業鏈的一個需求的促進,當然現在我們看這個東西還在延續,所以終端普及的過程,是2021年現在正在發生的。最后一個階段就是應用的爆發,這是行業的客觀規律,一般來講整個終端滲透率超過30%會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臨界點,但這只是一個歷史經驗。
我們覺得可能到今年年底就會超過30%,所以大概率可能很多人關心的問題,你說這么多到底5G的應用什么時候能起來,這是一個時間問題,而不是一個0和1的問題,它是一定會起來的。
從時間上來講,我們覺得這個節點可能在2021年的年底到2022年會逐步出來,最典型的比如說物聯網,比如說車聯網,包括智能家居,包括我們剛剛提到的產業數據化,在這個階段可能會出現。但是它一旦出現,我們看歷史規律,它所帶來的產值和對行業的影響和對投資機會的影響,是遠遠超過于基礎設施的,因為總體來看基礎設施的投資它還是一個相對資本性的支出,相對剛性的,可測算的。
但是實際上我們從應用的角度來看,它的彈性是要遠遠大過于信息基建的投資的,所以這是我們看到的整個的我們行業的一個全景的圖譜。當然這里面我想總結的,我們認為到了5G時代,最重要的從TMT產業鏈的投資機會,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會從終端走向云端。
實際上我們看到過去10年整個行業最重要的投資機會實際上是在手機產業鏈,比如說蘋果產業鏈,然后華為產業鏈,以及我們看到的APP對吧?
大家現在買的這些大的平臺性的互聯網公司基本上都是這10年誕生的,但是接下來10年我們覺得整個產業的價值會向上去,原因就是整個網速變快以后,5G帶來的最重要的變化,首先是所有的東西會云化。
我可以隨時登錄我的微信等等,包括后面看到的數據中臺,還有包括人工智能的一些應用,它會以新的形式展現出來,這也是跟過去10年很大的不同。
通信是數字化革命的根基
從通信本身來講,這也是我比較熟悉的領域,可能核心就要看一個問題,像5G相比于4G來看,我們去看各種各樣的核心指標,未來整個通信網絡到底會發生什么樣的技術變化?
這里面我們列了幾個技術,一個是邊緣計算,包括網絡切片、軟件定義網絡,然后還有衛星互聯網等??傮w來看,如果一句話來講,4G是一個高速公路,那么5G它是一個三維立體的高速公路,本身我們看到5G跟4G的性能指標對比,除了速率提升10倍以外,我們認為更重要的大量的指標都是跟速率無關的,而這些指標對于物聯網尤為重要,最典型的比如說我們看到的移動性能,實際上當然4G可能每小時350公里,這個也很難達到,大家在高鐵上信號就經常會不穩定。
但是我們看到5G可能它會應用在比如說無人機或者應用在高速的自動駕駛,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可能它對高速移動的需求的要求就非常高,所以5G它現在設計性能是500公里每小時下,保持信號的穩定性。再比如說網絡能效,還有說連接終端的密度以及時延指標,這些涉及到大量的都是跟將來的我們看到的物聯網的場景有關的,而跟3G、4G時代的人聯網相關的東西是不多的,或者說改善沒那么大,這就是為什么現在很多人跟我講說我換了5G手機,我也用了5G網絡,但是感覺沒有任何區別。
因為還沒有5G的應用,我們現在看到不管是用手機玩游戲還是打視頻還是看什么東西,大部分的內容還是基于4G網絡來設計,它沒有迭代,所以就會帶來你的感受改善是不明顯的,但我認為這是一個時間問題。
再往后延伸,三大運營商今年的一個資本開支作為基礎設施的投資,基本上是到了一個相對峰值,這也是為什么今年我們對通信里面從新基建到新應用,可能要去關注新應用。但是反過來運營商也是值得大家去關注的,原因就是基礎設施的投資已經達到相對大的峰值。今年的資本開支大概在3500億左右,這是5G投資的峰值。
但是相比于4G時代,2015年當時的資本開支大概在4500億左右,實際上是有一個很大幅度的下降的,但是這里面的下降不是說因為5G不重要投的少所以它下降了,而是因為我們看到的一是摩爾效應,整個單站的成本就是在下降,但更重要的是三大運營商或者現在四大運營商它的一個共建共享,所以帶來了4個運營商來投兩張網,所以整個建網的成本確實要比3G、4G時代要低很多,所以運營商實際上整個的ROE和成本結構,我們認為還是要逐步會改善的。
所以我們反復強調,今年投資運營商不是因為簡單的電信和移動要回歸A股,所以我們要去博弈這個東西,而是本身運營商作為整個的TMT行業里周期最長的一個業態,大概是10年一個周期,因為10年一代網絡,2020年是一個新的周期逐步向上的過程,也會帶來估值修復。
我們認為不管是5G用戶的ARPU值,還有To B 業務的增長,可能都會進入到一個正軌道。同時你的成本的邊際效應在逐步的體現出來,所以我們覺得它是有估值修復的這樣的空間的。這是可能大家要重視運營商的長期邏輯的一個底層的原因。當然我們往后去順一下,主要還是想看一下到底通信網絡接下來會變成什么,我用了一個詞叫三維立體的智能化通信網絡,這里面要想實現我們前面講的大家看到的4G跟5G對比下的5G的這些核心技術指標的進步,比如說我們連接終端的密度成百萬個中單位平方公里,時延還要降到一毫秒,然后速率百兆以上,這個時候底層要發生很大的變化才能去實現。
這里面,首先我們看到邊緣計算,實際上我們經常舉例子說我們看到的邊緣計算跟傳統的云計算的區別,我們經常舉例子它有點像 沃爾瑪和 7-11的關系,我們可能買一瓶水不會跑到大型超市去買,你可能在便利店去買,但是當來大量的商品的時候,你可能要集中去大型超市去采購,所以邊緣計算我們認為是傳統的云計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補充,它更靠近最終的終端用戶,這樣才能提高它的處理效率,降低時延。
這個非常適合于將來我們比如說車聯網以及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邊緣上處理的社區的計算等等,所以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新的需求展開,邊緣計算它可能才會有新的場景出來,包括在工業場景下,他可能要在這個園區或者廠區內進行邊緣云的實時計算。
所以,底層技術、邊緣計算提供了這樣的可能性,能夠讓大量的場景在本地去完成這樣的計算,才能達到我剛剛講的毫秒級的時延,同時又能接入終端的數量有大幅的提升。
除了邊緣計算技術之外,將來的網絡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網絡切片。但是網絡切片它是基于我們現在講的sdn和nfva就是軟件定義網絡的技術來去實現的。為什么在這個時點我們要提需要網絡切片,因為過去實際上我們看到3G 4G本質上它的用戶需求是單一的或者說是標準化,每個人雖然我們講的東西不一樣,但是本質上對于通信網絡來識別的時候,可能像今天我們都是直播對吧?或者說都是打電話,或者說都是視頻通話,實際上在整個過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5G時代,當人聯網的需求和物聯網的需求同時出現的時候,它的場景是非常復雜的,而這些場景與場景之間它不是標準化的,最典型的可能我們會有物聯網的需求,比如說我要把我的這些家庭的智能家居連起來,同時可能會有車聯網的需求。
比如說我要輔助駕駛,同時可能又在發生一個移動寬帶的需求,比如說我要看球賽,我要看一個高清直播,當這些需求在同一時間或者是同一區域發生的時候,我的網絡怎樣能夠滿足不同場景下的這個需求,這里面,非常重要的是它的整個的差異化的場景,我的網絡怎么能夠被實時調配,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這里面所以我們看到不同顏色的它可能會代表不同的需求,這張網絡是可以重新被編輯的,我可能會優先車的駕駛的需求,或者說我優先就是直播的需求等等,這個時候才能滿足你網絡的可靠性需求,實際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這就回答一個問題,很多人說現在我們談智能醫療或者智慧城市管理,現在過去有4G網絡也可以做,或者有寬帶也可以做,為什么?一定是到5G才可以。這里面最主要的區別就是過去的網絡如果不是可切片或者可編輯的,它對于所有的需求都是統一順位分配網絡資源的,沒有差異,可能有的需求并不緊急,但它對網絡的帶寬的占用非常高,對吧?
最典型的比如說當時我們調研一些比如說治安的或者是城市管理,當發生一些惡性事件的時候,往往可能會有很多人群的聚集,很多人聚過來可能是看熱鬧的,但實際上因為每平方公里可連接的終端是有限的,它就會造成網絡的不通暢,這個時候它會影響比如說你的救援或者是公安的交警的指揮,但是你又沒有辦法及時去疏散人群,這就是4G時代面臨的問題,雖然有網絡但是不好用。
但是當5G時代我們可以優先給緊急事件,或者說我們看到的公眾視野來去使用這張網絡,而把普通的大眾的不是很緊急的需求放在其后,這樣它對網絡也實現了類似于云計算的統籌的功能,這是我們理解的就是為什么未來在5G很多對可靠性要求,緊急性要求很高的場景,尤其是在to B端的或者叫to G端的吧,它才可以實現底層,是因為我們開始有比較成熟的網絡切片,就這樣的底層技術。
過去可能通信行業跟IT行業是完全隔開的,但現在我們去看到很早就在講ICT。我們看到華為這樣的CT廠商,他也開始要做IT的事情,反過來一些傳統IT廠商他也要做通信的事情,所以整個行業技術的融合也是在深度的發生的,但是最后可能對于整個通信的這張網絡,接下來還會發生的就是一個泛在化的,或者我們叫公專協同的,這也是大家現在最關心的,比如說我們國家現在成立國網公司做衛星的,包括美國實際上space x確實也是在1.2萬顆新軌上然后去打衛星,但是跟發星的成本迅速下降有很大的關系。
以云促網,以網帶云
云網將一體化發展
這里面我們去看一下,整個的未來的網絡應該是云網融合公專協同的。我想回答一個問題,整個的星鏈計劃或者說衛星的發展,對于傳統的5G它肯定不是一個替代作用。我們做了很多調研,本質上它是一個互補的作用,也就是說,可能大帶寬低時延高可靠的場景,更多的還是用這張5G網絡來實現。但是衛星用來做什么?更多的是我們對廣域范圍的覆蓋,比如說沙漠對吧?我們不可能去鋪那么多5G的小基站或者宏站來去實現它的覆蓋,因為成本太高了。但我用衛星去做,它的輻射區域是非常廣的。
但是反過來比如說我要看球賽的直播,可能我們不可能用衛星現在成本去做,成本太高了,我更多的要用地基站來去做,所以最后衛星它更多的跟傳統的5G網絡,我們覺得是一個同時存在或者說互補的這樣的作用。
大家很容易有一個誤導,就是認為每一代網絡跟前一代網絡它是替代作用,并不是這樣的。
我們看到今天有5G網絡,但實際上4G網絡也很重要對吧?因為當你沒有5G信號的時候,你可能要回落到4G甚至現在3G和2G也是同時存在的,不會說因為有了5G我們就把2G和3G都給干掉了。雖然現在3G慢慢在退網,但這還是要有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所以本質上它是一代一代的網絡去往上疊加這樣的一個過程。
以上就是我們理解的通信行業,接下來我們認為的會長期發生的變化。所以從投資機會上來講,除了剛剛我們在談的之外,運營商本身會進入到一個比較好的收入成本結構以及估值修復的階段值得大家去重視之外,對于整個的基礎設施或是基建上的變化,建議大家是關注幾個技術:一個是前面我們提到的科研計算,然后還有網絡芯片和SDN,還有我們看到的整個衛星計劃的變化。
總體來看,可能提供的是一張更加柔性化的、智能化的一個三維立體的通信網絡,從這些技術的變化大家能夠得出結論,未來對應用的影響更大的應該是在物聯網以及產業端,可能對To C 的 0-1 的變化不會特別多,這是我們對今年投資的一個預期,也是市場比較關心的。
因為很多人看到傳統的比如說設備商,包括一些PCB,還有比較熱的光模塊,現在估值都挺便宜的,很多人也在想有沒有可能會有一輪反彈的機會,總體來看,2021年可能投到整個5G基站側,因為5G二期正在招標,相比20年不會有太大幅度的增長,從絕對量上來講應該是差不多的,但是單價是在下降的。
單純的從基建和設備的角度來看,可能今年會有增長,但不會像大家想象的是一個高彈性的增長??赡芮懊嫖姨岬竭@些5G基建的上游的產業鏈,今年的EPS就是業績的增長是相對確定的,但是從估值上來講,可能也不會有太大的彈性。原因就是它還是有一定的周期性在里面。
從估值上來講,可能會穩定在30倍上下的估值中樞。但是很多板塊是超跌的,比如說前段時間的光模塊就已經跌到今年估值大概20多倍,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包括設備商也是差不多二十幾倍,總體來看可能是超跌之后的估值修復。
市場更應關注
5G終端連接數及5G網絡用戶數
另外我們大家要注意整個終端用戶的增長,雖然讓大家用這個數據套餐,用戶大概是到今年底,基本上會達到4.5億水平,這是一個什么概念?
整個終端用戶的滲透率超過30%,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因為歷史上看你的應用要起來,終端的滲透率是必須要過一個絕對量的。當然了我們看到的這里面三大運營商的整個用戶發展的情況,就現在來講5G手機的出貨在新增手機的出貨量里面,基本上是超過70%的,也就是說新用戶都是會換5G手機的。
這件事去年就應該發生了,但是因為我剛才講的這些原因導致它今年才會發生,所以整個行業我還是要再強調一下,不是說5G它就是一個偽命題,或者它支撐不起一輪科技的主線,而是一個時間的后移。
反過來說,從投資上來講,今年下半年整個板塊的機會,尤其是在應用端還是非常多的,大家要重視。以上就是我們對通信行業的整個的一個基礎情況的一個展望。
數字化革命對IT的改變
云原生、中臺化、軟硬解耦
接下來我想稍微談一談計算機行業的一些變化,雖然后面有我們計算機研究員去講,但我認為從接下來的行業來劃分,我剛剛不會太去區分是通信還是計算機,核心原因就是數字化本質上或者說5G來了以后,對整個的計算行業會帶來非常重要的變化。
這里面最核心的三個關鍵詞:云原生,中臺化還有軟硬件的解耦,這個可能是接下來我們要看到的。在計算機或者在計算的部分,或者我們過去IT行業的這個部分,會發生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可能很多應用都不會以軟件的形式出現,它天然就是以SaaS的形式出現。
有時候很難理解,因為過去大家還是習慣于比如說這個公司過去可能是做軟件等等,現在我去對標可能我能做一個什么。但我們實際上發現在過去一年,不管是港股還是A股表現好的云計算公司,它天然就是SaaS公司,它產生就是在云的架構上,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好的標的,包括這兩年我們看到A股也上來很多這樣的新的標的。這張圖也是基本上可以輔助理解,因為現在我們在計算機行業看到的這些變化,就是云化這樣的一個大的趨勢,在美國已經發生了,大家如果去復盤美股的表現,在過去一段時期表現最好的就是云計算。不管是亞馬遜還是SaaS類的像Zoom、Salesforce這些公司實際上它基本上都是在這個領域,今年我們看可能科創板上來的少一些,因為很多公司還虧損,但是我們看今年港股它的SaaS還是一個大年,很多公司在層出不窮的涌現出來。
但這里面很重要的一個背景就是按照過去10年美國的經驗,在2017年左右,整個在云計算行業的基礎設施的投資已經超過了運營商的基礎。所以我剛才第一部分講到的通信行業,它更多的還是在圍繞傳統的電信行業的資本開支,或者說基礎設施的投資的整個產業鏈。那么從這張圖上來看,大家要理解的就是我們未來在整個產業鏈的投資上,投到這個跟互聯網公司做生意或者說跟云公司去做生意的產業鏈,他的日子肯定會更好過一些,對吧?
我們看這4根線就能看出來,紅線和淡藍色的線都是運營商的資本產值,它是有很明顯的周期性的,每個周期就是2G、3G、4G、5G這樣的一個技術迭代。但是我們看互聯網公司,它在過去10年實際上是非常典型的成長行業,可能會有大小年區分,比如說去年可能微軟和亞馬遜Google這些它的資本開支是一個大年,因為疫情我們看國內是類似的,那點可能是一個小年,但是明年可能又會是一個大年,所以你拉長了看基本上每年的復合增長是非常清晰的,美國過去10年的經驗大概10年增長了5倍,從不到200億美金增長到現在每年1000億美金。
我認為中國云計算的公司,大概率是類似的,現在我們看到中國云計算公司每年資本開支不到200億美金,就跟10年前的美國是一樣的??赡懿怀鲆馔?,隨著我們自己的商用云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接下來在整個云產業鏈的基礎設施的投資可能也會增長5倍甚至更高,這一點可能跟我們的直觀印象是不一樣的。
很多人覺得云計算已經發展很久了,已經炒過了可能沒什么機會了,但實際上現在正好是一個從1到n的過程,所以我們覺得整個產業鏈的投資機會還是非常多的。
傳統IT向云遷移是大勢所趨
“萬物上云”時代來臨
具體到產業鏈里面,可能要分這么幾個變化,一個是我們看到整個傳統IT向云的遷移是一個大勢所趨的。有一個數據大家可以看一下,2020年的時候,全球的云基礎設施的開支占到IT基礎設施的比例大概一半,但是中國是明顯低于這個比例的,這也是很多人討論覺得中國云計算可能跟美國或者跟全球不一樣,原因是我們的央企和政府客戶很多,這就會導致他們對安全性以及對可靠性的要求比較高。
所以在中國市場出現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詞就是混合云,我們可能用公有云的資源去做一個私有云的架構等。但是實際上走到今天我們去看,云化它不僅僅是要降低你的成本所以我要去上云,更重要的實際上是要提升你的業務。
我們后期講的這些數字化和智能化,如果你沒有云化,它是無法實現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不管是政府還是大B客戶,他在被倒逼去上去的過程,只是說在上面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很多選擇,我不想選擇外資,我可能要選擇國家隊等等。
舉個例子,比如說中國電信,我們看到它的云計算,從有分拆報表上的披露來看,大概也有100多億的收入,而且增速基本上都是復合100%。整個云計算的高增長它不是個例,全行業增長都非???,這個過程中我們覺得核心的原因是傳統IT項目遷移的過程,我們覺得企業的IT架構它逐步向云原生去遷移,這里面比較重要的有三個環節,就是底層的數據平臺,中間的中臺支持和前臺的應用,用我們過去的詞來叫IaaS、PaaS和SaaS。
但現在可能也不這么叫了,現在我們更多的說中臺。中臺里面,如果讓我一句話來講,云原生它的核心還是要把過去的 IT的組織架構給打碎了,就更適應于未來的業務需求和應用的敏捷部署和快速迭代,而不是傳統的煙囪式的架構,這一定是未來企業IT的核心變革。
所以從這點上,為什么現在很多云計算公司它都需要看各個行業的賽道,比如說金融行業、醫療行業、教育行業等等,這是產業數字化的一個底層的基礎,它首先要實現云化,然后你才能有數據、業務數據,就把你的業務能夠數據化。
但是你的業務數據化以后,可能未來對各個賽道最重要的是能把這些數據再業務化,首先第一步大家現在最痛苦的是怎么我把我的管理數據,包括我的生產數據能夠upload上來讓它成為一個數據,因為過去它可能都都沒有這個系統性的累積在我的平臺上,但是累積上來這就是叫數字化了。
再往后走一定是要把這些數據在應用到業務里面去,提升數據的業務,這是下一個階段或者我們比較潮一點的詞就叫智能化。
這兩個階段是接下來我們在各個行業,不管是我們剛剛提到的金融行業是發展比較好的,還有比如說我們剛才談到的交通物流,甚至傳統的制造業,這些行業每個賽道都會展開。
大家可以想象其中任何一個行業,它的市場空間都不亞于傳統的消費互聯網,比如說游戲、電商這些行業,它的市場都是非常大的。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認為接下來在整個云的長期的增長空間上還是有很大的幅度。
數據平臺+中臺支撐+前臺應用體系
中臺,其實也談過很多了,中臺本質上按照我們原來的云計算的邏輯來來劃分,它更多的像一個PaaS平臺,就是平臺及服務,但實際上現在很多大型企業,它在轉向中臺化建設,原因是它未來企業級的服務市場會帶來非常重要的底層影響。
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所在的證券行業,如果你沒有中臺的搭建,未來你在業務迭代的過程中,用戶牽引的過程中,包括后續的用戶感知和大數據的感知過程中,你的架構是不能滿足新需求的。所以一些大型的過去叫企業IT現在這樣SaaS類的公司,比如說阿里、恒生、包括用友等等,大家都在重新搭建這樣的架構的服務,這是我們看到的中臺化建設。當然再往后延伸最終的結果就是企業要有數據智能來實現精細化的運營,然后驅動業務的新的增長,當然這是后話了,現在可能能做到這一步還比較少,有些行業可能發展會更快一些,比如說to c業務比較發達的像銀行,但是券商可能就相對慢一些。像精準營銷可能會快一些。
在投資機會領域,還是想看到我們在大的新的IT新的方向上,到底誰來做這個工作?如果是跟美國一樣,我們會有這么大機會,到底誰是中國的salesforce或者是亞馬遜做的工作?我們看到目前中國更多的是平臺化的SaaS公司在填補PaaS平臺的空白。
總體來看,我們看今年一級市場的投資機會,也是非常多的機會,但是對SaaS來講,我們覺得可能它是整個的細分的新公司越來越多。
這個數據還是比較早的,2018年的數據?,F在我們看細分的公司越來越多,而且市場規模也在逐步的長大,這個可能會是一個常態化,大家在去投的時候,SaaS依然是最好的一個板塊。大家不用特別擔心,本質上我們要開發長期的成長空間,還是值得大家去等待的。
可能整個傳統的軟件行業的市場空間,以及我們看到底層應用的這些它會逐步都以SaaS的形態呈現出來,這就回答我剛剛說的從終端到云端到底會帶來什么樣的一個投資的結果,整個產業的價值是在往云上面去走的,所以大家對SaaS還是要去重視。
云計算將是中長期投資主線
看好垂直行業龍頭
具體到投資機會上,我們比較看好的還是垂直行業的龍頭,原因是延展性可能會從原有的提供精準營銷或者ERP方向延伸到供應鏈數字化營銷,甚至是金融一站式的服務,市場空間的拓展性和延伸性可能也會更好一些。
這張圖我們拉了一下整個云鏈條里面的投資機會。除了我剛剛談到的偏軟的或者偏云的這一層,像底層的IT的專業的設備,包括像網絡設備、交換機、路由器這類大家也是值得關注的。雖然說它跟云廠商的資本開支息息相關,但我剛才已經說了,拉長看整個鏈條的資本開支是很確定的成長性的,而不是簡單的大家看到的一樣,可能一個季度增加一個季度下去等等,但是總體來看,每年它都是在增長的趨勢中的。
具體的標的我在這里面都列出來了,大家可以重點關注下這幾個公司,包括像星網銳捷、新華三、烽火,但是從今年來看,可能華為在最近我們看到服務器的招標以及網絡設備、交換、路由器的招標里面,它的份額是有掉的,當然原因跟受美國制裁,包括芯片的缺貨都是有關系的。所以可能有點像去年的手機行業,我們看到像小米還是受益于華為手機的份額折損。
今年可能在企業網就是IT設備和通信設備這一塊,它的競爭對手實際上也會同樣受益,對應的比如像紫光股份,包括像浪潮、星網銳捷大家是可以關注的,起碼從業績上來講,或者說它能夠承接的市場份額上來講,還是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收益。當然往后像整個平臺上的云服務商,其中包含像運營商,包括我們剛剛提到的SaaS和PaaS類的工作,都是值得大家關注的。
當然在這個IaaS市場目前還是比較分化的,我們叫28效應,就是龍頭是比較明顯,比如像阿里這樣,包括像我們看到騰訊云經常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梯隊也有大量的公司,這個市場接下來也會是一個比較穩定成長的這樣的細分領域,后續還會有一些應用的東西。當然對于像光模塊這樣的底層元器件,我們的一個觀點就是今年大家投資關注服務于云計算公司的光伏化廠商的彈性可能會比市場的光模塊廠商彈性更好一些,原因前面我們也都說過了。
最后總結,未來對整個云產業鏈里面,它是基于整個的IT架構的重組,當然重組的原因是跟5G時代的到來以及終端的智能化和企業IT的數據化的需求有本質化的本質的關聯性,這里面我們覺得可能要迭代兩個最主要的需求,一個就是國產替代,另外一個就是智能化。
同樣在大賽道有β的行業里面,如果說我們去選α,哪些可能會表現更好?大家要去找出來,這里面同時又能有國產替代和智能化的這樣的公司,它的彈性可能會更好,這是我們的一個觀點。
以上就是我們對整個云產業或者說對于計算機板塊的這樣的一個看法。
看好中國半導體公司國產替代機遇
我們看到的很大的一個背景就是中美的關系下國產的自主可控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對于這些“卡脖子”的領域。
當然再往上延伸,這張圖是我們去年列的華為的部分,今年看首先基本上股價都已經就是漲了很多,但是還有很多公司實際上是在從0到1或者從1到n的變化的過程中。所以毫不夸張的講,這個應該是接下來科技板塊最大的投資機會,最后能驗證的這些標的一定會是彈性最大的,原因就是它的整個的市場可能原來面向的主要是中國的,甚至可能中國市場都談不上,但是我們今年看到不管是疫情還是外部壓力帶來的變化就是中國的廠商的崛起。
我們可以看這張圖,過去中國企業整機本身就是比較強的,在這個過程中它的整個供應鏈依賴于日韓,包括歐美,經過疫情的缺貨以及供應鏈的不穩定性,這些整機廠商越來越關心你的供應鏈的穩定性,不管你國外的產品再好用,都要選擇有國產替代的備份。
對于中國的這些芯片廠商或者說半導體公司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替代的機遇,它一旦在中國的整機廠的份額,或者說它的產能逐步的上來,有一些領域,比如說像我們看到現在比較大的像模擬等等這些領域,它可能就會成為全球的龍頭,向它去發起挑戰。
這些公司是有機會成長成為細分領域的全球的龍頭的。從市值上包括它未來的股價的持續性上,肯定不是說短期炒一波半導體就結束了,可能一定要從一個非常長的邏輯上來去看待這些問題。這里面可能具體的比如說設計領域,比如說我們比較看好的像計算、傳感、存儲電源這些細分領域,今年像MCU包括整個的物聯網的模組里面的三大件傳感、處理和連接,表現都很好。
但是這也跟我前面談到的5G時代的整個物聯網終端需求的智能化有很大的關系,你會發現互聯網這個行業它本身的技術迭代市場的需求起來了,景氣度很高,同時又疊加了國產替代。
今年我們去炒這些半導體元器件領域的,比如說傳感器、MCU芯片、存儲器、電源IC、射頻等,你會發現它的邏輯就特別順,它的彈性是非常持續的,這是我們看到的細分領域,但是設計里面我們看到的還有一些基于汽車的自動駕駛,包括像光學器件、傳感器、雷達這些,它的需求實際上也是非常清晰的。
再往后對應到這些具體的標的里面,像傳感器、功率半導體、射頻、存儲對應的這些標的,這張圖里面是我們相對比較看好的標的,我們認為有持續性投資機會的一些起碼在他細分領域做的最好的公司,這是我們前面發的報告,但基本上現在看這些公司它的表現也是市場中最好的。
當然在制造環節,也就是代工環節,現在也是大家最關注的,核心還是在圍繞到底是14nm還是再往下的先進制程。
但我想強調的是今年在A股市場可能大家不用太糾結于到7nm或者更先進的部分能不能做出來,反而是成熟制程和一些比較傳統的領域更值得大家去關注。
因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比如像剛剛提到的物聯網里的像MCU這些,用不到最先進的先進制成的部分,反而決定它當下業績和需求的,可能更多的是根據供需關系,還有漲價和缺貨影響是更大的。
所以在今年市場里面,我們要關心的是它業務的持續性和它的技術是不是有一定的迭代能力,而不是去猜或者說去判斷博弈到底華為的IDM明年能做出來28納米或者多少,如果你的投資邏輯是簡單的壓在這件事上,那么不確定性或者說博弈的東西就太多了,反而要關注的實際上是我們在向每個細分領域里面,在成熟工藝和特色工藝上營收占比比較高,同時又具體只有競爭力的業務可持續的這些公司,我認為可能是更值得大家去關心的。
當然按照整個市場現在可能大家關心,包括像補庫存或者后面緊缺能不能持續,但可能延伸下來,我們認為現在相對比較確定的再往上游,比如說半導體的設備,因為總體來看代工或者說制造環節現在是我們最缺或者說最難的環節。反過來在這個部分的融資或者說創業以及將要上市的公司都是越來越多的,而且它的環境是相對比較寬松的,這樣對上游的設備,比如說像中微,還有像北方華創這類的公司,它反而確定性是最高的。我是賣鏟子的人,不管你的下游景氣度是怎么樣,在這個環節他的需求是穩定確定的,所以反而它的持續性或者說確定性是比較高的。
然后這是我們看到的整個的電子行業,或者說終端可能會帶來的一些元器件上的變化,包括像射頻前端、第三代半導體,這是我們整個的看到的我們在這個環節里面比較看好的一些標的。
從TO C 到TO B
產業數字化將是5G最大應用場景
以上三點就是我簡單的把終端的變化,網絡的變化以及云的變化,最核心的幾項技術跟大家做了一個分析,最后的結論還是要落到應用里面,因為今天講的主題是科技的長期的一個投資機會。
簡單來看,不管是從通信網絡,還是從終端的整個的電子技術的發展以及云計算的發展來看,新一輪的需求都在迅速在技術的支撐下展開。
我們首先可能要投的就是這些基建基礎設施的這些技術,它是最直接受益的。但是長期看受彈性最大的肯定還是基于這些新技術到底能產生一些什么新應用,這里面我們列了三個方向。
一個大的是To B 可能是空間最大的,就是我們畫了一個最大的圈,當然這里面可能又包含像智能工廠、車聯網、無人機、電網等等。
然后第二個圈是To H,家庭端的。是現在市場比較容易忽視的。很多人覺得家庭端大家可能待在家里的時間也不會太長,很多電視也沒有什么需求,這是前兩年的邏輯。但實際上我們今年看家庭端的它整個的中間的智能化的需求增長,以及未來智能家居的邏輯是離我們越來越近的。這個大家是要關注的。
最后是To C的市場,比如說傳統的消費互聯網等等這一塊。
所以接下來5G應用如果大家去延伸去關注,無非是兩個視角,一個是大帶寬,還有一個就是低時延。在這里面今年發展比較快的幾個方向,包括像VR/AR,包括我們剛談到的智慧家庭,還有像無人機,這些都是發展比較快的。
當然了可能所說4k、8k的視頻直播,還有云游戲、VR今年大家就能看得見,在產業方面現在發展比較快的主要是像輔助駕駛,還有像智能電網和智能制造,這個是去年華為列的叫5G的十大場景。這里面我們也排了排序就一定要去有個順序,沒有打問號的這5個可能會是發展更快的,這也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比如說云化,車聯網,然后這幾個打問號的會慢一些。但是垂直看它都是因為它的產業門檻比較高,比如說智能制造,可能很多工廠里我們現在調研下來看,它的終端的就是上云或者我們剛才講的數據化還沒有完成,直接讓它去實現智能還是比較難的。它是一個需要長期去演進的過程,包括像智慧能源、無線醫療、智慧城市,可能都是類似的??傮w來看,今年可能在投資上,往下半年去延伸。
TMT估值遠沒有到泡沫化階段
推薦能用好新技術的公司
第一我還是建議大家去投一些跟云VR/AR還有高清融媒體,就是云游戲和視頻相關的這些賽道,再往后現在最重要的就是物聯網,但是物聯網大家在投下來可能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好像沒有什么很純粹的標的,所以都跑去買控制器、模組這些受益于物聯網發展的這些領域,這個邏輯也是可以的。因為總體來看,可能它的重要場景可能物聯網的產業的長度是比較長的,當然后面可能物聯網中又會包含這樣車聯網,網聯無人機等等,基本上是這樣的一個方向。
總結下來就是三件事。第一就是這一輪科技的底層發展的三大因素,我剛才講第一個因素是整個的社會矛盾的變化,包括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中美貿易摩擦帶來了它在這個時點新基建或者說科技比任何一個時點都重要,只有它才能去拉動傳統行業的增長,同時來解決我們卡脖子等等這些這些領域,所以在政策的確定性上和支持度上這都是沒問題的,這是第一個驅動因素。
第二個是底層的技術的變化,能夠支撐我們現在這些新需求,這個技術變化大家可以看到粉色的這三塊,一個是通信行業,我剛才談到的像網絡切片、邊緣計算,包括5G技術的發展,對于半導體行業有很大的改變,從設計環節到制造環節到封裝到化合物半導體,這是我們接下來會看到的最直觀的變化。
在軟件服務或者說云的行業,可能最核心的變化就是云原生和中臺化和SaaS的發展。以后可能我們都不會叫軟件這個行業,它天然應該在云上的,或者說好公司應該天然就是在云上,所以粉色的這幾塊是大家接下來要在TMT行業科技行業本身最主要的投資機會,我們的投資標的就沿著粉色里面這幾條核心的技術主線或者說產業鏈去挖掘就可以了。
所以這是可能在TMT接下來的下半年,大家重點要去關注的這些產業鏈的持續的驗證。首先它是有EPS增長的,而不是說可能我空炒一個技術概念,然后可能跟蹤不了業績。但反過來在估值上的彈性也是夠的,因為從去年到現在應該調整了一年多的時間,整個板塊我們現在看不管是在持倉份額上,還是在整個的估值的對比上,我們當時比較了一下,而且是跟15年那一波差距還是非常大的。
所以估值也遠遠沒有到那種泡沫化的階段,這是我們覺得TMT行業今年最重要的幾個具體的投資的產業的機會。
最后可能大家要關心的就是這些藍色的部分,它都是傳統行業對吧?實際上比如說制造業,比如說汽車能源,金融,傳媒,這都是傳統的不能再傳統的行業,但我今天反復講這么多,就是接下來這些TMT行業它的重要目標是怎么能夠用這些新技術去提升傳統行業的效率,也就是說最后這些新應用它可能不一定是落在像一些簡單的to c的這些娛樂這些領域,而是它會跟傳統的各個行業迭代。
這個時候對傳統行業最主要的改變實際上就是從網絡化和信息化走向數字化和智能化。這些新技術,不管是我們剛剛提到的AI還是5G還是什么,實際上它更多的都是把傳統行業的生產方式或者說IT架構整個去改變。我的結論就是投傳統行業中能夠用好這些新技術的公司,不管它是傳統的金融行業還是制造業,它們的估值會分化。
過去一段時間大家看汽車行業是很典型的對吧?我們炒中科創達或者德賽西威,但實際上我們會發現傳統汽車行業的很多整車廠或者配件廠它可能漲得更好對吧?它能用好這些新技術,可能它的估值就會從過去的同樣很低的估值里面分化出來。我們去看消費行業,軍工行業和制造業都是一樣的,可能也一樣會發生快速分化的過程。區別就是哪些傳統行業的龍頭或者說傳統行業的公司,它能夠用好這些新的數字化的TMT的技術。
所以對于我們TMT行業研究員,一方面我們推薦的可能還是產業鏈上能提供一些好的技術的公司,但同時在應用層面,可能不會是一些全新的新創業冒出來的一些新標的,而可能大概率還是在傳統產業里面能夠用好這些新技術的公司,建議大家把握這些投資機會。這就是我理解的數字化革命重塑產業,謝謝大家。